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出自 《老子·德经·第七十七章》
译文天之道法,是减少有剩余的来补给不足的;而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养有剩余的。
注释损:减少。余:剩余。不然:不是这样。奉:奉献。
赏析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做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想保持安定的社会秩序,就应该将自然规律运用到社会中来。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矛盾。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天之道"):
就像森林里大树不会抢光所有阳光,河流会自动调节水量一样,自然界会自动削减过多的部分,补给不足的部分。比如暴雨后积水会流向低洼处,最终各处水位趋于平衡。
2. 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人之道"):
人类社会却常常相反——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就像拿着破碗要饭的人,反而要把碗里最后几粒米交给已经堆满粮仓的地主。弱势群体不断被榨取,强势群体持续获得更多。
这句话的精妙在于:
- 用"损有余补不足"这个自然现象作对比,让人立刻看懂社会的不合理
- "奉"字用得精准,暗示弱势群体是被迫"供奉"强势群体
- 短短两句话就戳穿了看似复杂的社会财富流动真相
这种规律在今天依然常见:比如底层员工加班最多却加薪最少,大企业吞并小公司,房贷压力让穷人更穷而银行更富等。这句话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比喻,说穿了最普遍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