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出自 魏晋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居场景:白天随手关上柴门,空荡荡的屋子里连世俗的念头都消失了。

诗人用两个动作传递出深意:
1. "掩荆扉"(关柴门)不是冷漠的闭门谢客,而是随性自然的动作,暗示主人已完全融入田园生活,不需要刻意防备什么。
2. "绝尘想"(断杂念)不是强行压抑思想,而是环境使然——就像我们走进安静的图书馆会自然静心,空寂的屋子让人自动过滤了世俗烦恼。

最妙的是诗人把物理空间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简陋的柴门隔开了外界纷扰,空荡的房间映照着内心的澄明。这种生活状态让人联想到现代人渴望的"断网时刻"——主动创造空间,让自己从喧嚣中抽离。诗句用最朴实的乡村生活场景,道出了当代人依然向往的心灵自由。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