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译文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
注释可怜:可爱。
赏析词人学习《天问》体,从“月落”着笔,驰骋想象的翅翼,对月发出疑问,写得饶有风趣,问得耐人寻味。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抬头望月时,内心涌起的孤独与迷茫。月亮缓缓西沉,不知飘向何方,而诗人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可怜"二字开头,既表达了对月亮的怜惜,也暗含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月亮虽然美丽,却要孤独地飘向远方,就像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
"向何处,去悠悠"这两个问句,把月亮拟人化了。诗人似乎在和月亮对话,问它要去哪里,实际上是在问自己:我的前路在何方?这种把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结合的手法,让简单的月夜景象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整句话的魅力在于:用常见的月落景象,道出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迷茫时刻。月亮每天东升西落,看似永恒不变,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时刻在移动、变化。这就像人生,看似日复一日,实则充满未知。诗人捕捉到这个微妙的瞬间,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人们共有的感受。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