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之晨。龙尾伏辰。

出自 先秦 佚名 《晋童谣》

丙之晨。龙尾伏辰。
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现代解析

“丙之晨。龙尾伏辰。”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黎明景象,可以这样理解:

1. 时间与天象的结合
“丙之晨”指干支纪日中的“丙日”清晨,古人用“甲乙丙丁”等天干标记日期,类似今天的星期一、星期二。“龙尾伏辰”中的“龙尾”是星宿名(即东方苍龙七宿的尾部),而“辰”指黎明时分。整句是说:在丙日的清晨,苍龙星宿的尾巴低垂,仿佛隐伏在晨光中。

2. 画面感与象征意义
这句话像一幅动态的星空画卷:天刚破晓,夜空的巨龙(星宿组成的形象)渐渐被晨光吞没,只剩龙尾若隐若现。古人认为星象变化预示吉凶,“龙尾伏辰”可能暗含某种天象警示,比如时机未到(龙尾藏匿)或力量暂歇(巨龙潜伏)。

3. 语言魅力
短短六字,既有具体时间(丙之晨),又有诗意比喻(龙尾伏辰),将科学观察(星象)与神话想象(龙)融合。这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表达,是古人“以象喻理”的智慧体现。

总结:这句话用星宿的变化记录时间,同时赋予自然现象故事性。它提醒我们:在某个特殊的清晨,连天上的龙都收敛锋芒,仿佛在等待什么——或许这正是古人观察世界时,对规律与征兆的诗意捕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