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出自 宋代 苏轼 《浣溪沙·咏橘》

译文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注释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赏析词人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生长的繁盛景况,可见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田园景象,用简单明了的画面传递出季节更替的韵味。

前两句"菊暗荷枯一夜霜"像快镜头:昨天还盛开的菊花突然黯淡,池塘里的荷叶被霜打蔫,短短七个字就让人感受到寒霜的威力。这里用植物变化来写温度骤降,比直接说"天气变冷"生动得多。

"新苞绿叶照林光"突然转折:在枯萎的背景下,柑橘树的新芽和绿叶反而被霜后的阳光照得发亮。这种枯荣并存的画面特别真实——大自然从来不会完全凋零,总藏着新的生机。

最后"竹篱茅舍出青黄"把镜头拉远:农家篱笆院里,青色柑橘和黄色果实从简朴的屋舍间探出头来。这里用房屋的简陋衬托果实的鲜艳,平凡中透着惊喜,就像冬天里突然看到窗台上的盆栽开花。

全句妙在三个对比:枯萎与新生的对比,暗淡与明亮的对比,朴素环境与鲜活果实的对比。诗人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生活就像这个霜后的早晨,看似萧条处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生机。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