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大自然看似沉默却充满温情的奇妙特性。它用"造物"指代大自然,虽然不会说话(无言),却通过四季轮回来传递情感(有情)。最妙的是"寒尽觉春生"——在寒冬最严酷的时刻,其实春天已经悄悄孕育其中,就像母亲在深夜为熟睡的孩子掖被角那样,用不易察觉的方式表达关爱。
诗人用"每于"强调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困难到达顶点时(寒尽),转机必然随之而来(春生)。这种写法把抽象的自然规律变成了可感知的温情画面,就像一位不会甜言蜜语的老父亲,总是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子女。我们生活中那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时刻,正是这句诗最好的现代注解。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