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译文心中的苦痛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赏析“远目送归鸿”的意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凄凉而又充满美感,谐调而又扣人心弦的画面,诗人的感情随着这激荡人心的画面盘旋弥漫,感人至深。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孤独怅惘的心境,像一个人站在高处望着远去的飞鸟发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
"远目送归鸿"五个字就像电影镜头:一个人久久凝望着天边渐小的雁群,这个动作本身就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寂寥。大雁归巢的意象更反衬出人的孤独——连鸟儿都有归宿,而自己却无人倾诉。
2. 情感含蓄而深刻
诗人不说"我好孤独",而是用"幽怀谁共语"的设问,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找不到知心人的苦闷。这种留白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就像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时欲言又止的状态。
3. 引发普遍共鸣
两种经典意象的叠加(无人倾诉+目送归鸿),精准击中了人类共通的孤独感。现代人刷着手机却找不到真心交流对象时,这种千年之前的诗句依然能让人心头一颤。
这种用简单意象传递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中文特有的诗意——不需要华丽辞藻,就像用素描线条勾勒出无限遐想空间。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