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微凉的生动画面,我们可以拆解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声音意象:"络纬秋啼"说的是蟋蟀(络纬)在秋天鸣叫。这种细小而清晰的虫声,立刻让人联想到秋夜的静谧,就像我们夏夜听到蝉鸣会感觉燥热,秋夜听到蟋蟀叫就会自然感到凉意。
2. 视觉画面:"金井阑"指雕花的井栏,"微霜"是初秋的薄霜,"簟色寒"是说竹席透着凉意。诗人用井栏上的雕花、地面凝结的白霜、竹席的反光这三个具体物象,把抽象的"秋凉"变得肉眼可见。就像我们摸到早晨车窗上的露水就知道降温了那样自然。
3. 通感手法:最妙的是诗人把听觉(虫鸣)、触觉(席凉)、视觉(白霜)打通了。蟋蟀的叫声仿佛给景物"染色",让井栏、竹席都蒙上寒凉的质感,就像我们听到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会起鸡皮疙瘩一样,形成多感官联动的艺术效果。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用直接说"我很孤独",只是排列几个秋夜常见的景物,就让读者自然体会到那种浸透衣衫的凉意和萦绕心头的寂寥,就像现代人拍照片发朋友圈说"降温了",其实是在表达心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