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变迁的生动画面,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
山还是那座山,气势雄浑稳稳立在那儿,但脚下的江水却早已改道流向了别处。作者用"山势"和"江流"的对比,巧妙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
1. 山的永恒感:用"盘礴"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山体厚重磅礴,像凝固的巨浪,千百年来基本没变样。
2. 水的无常性:江水永远在流动改道,今天看到的河床可能明天就干涸,这种变化与山的稳定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
- 用具体景物讲抽象道理:通过山水对比,暗喻世间永恒与变化并存的规律
- 动静结合的画面感:静止的山与流动的水构成一幅动态画卷
- 引发人生思考: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物(如山),和转瞬即逝的东西(如江水)
就像我们现在看长江三峡,两岸的山岩和李白看到的差不多,但江水早已不是当年的江水,这种时空交错感正是诗句打动人的地方。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