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日落时分的宁静画面,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意境。
1. "日入群动息":太阳落山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都渐渐安静下来。就像忙碌一天的人们下班回家,鸟儿归巢、昆虫停止鸣叫,整个世界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诗人用"群动"二字巧妙概括了自然界所有生命体的活动。
2. "归鸟趋林鸣":鸟儿们急匆匆飞回树林时发出的鸣叫声。这个"趋"字用得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鸟儿拍打翅膀赶路的画面,而它们的鸣叫既是对同伴的呼唤,也像是回家时欢快的"打招呼"。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 用声音写安静:通过归鸟的鸣叫反衬出黄昏的静谧
- 动态描写静景:用"趋"这个动作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 展现自然规律:暗含万物都有归宿的生命哲理
- 引发共鸣: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结束一天工作回家的温馨感受
就像用手机拍下黄昏时分的短视频:画面里夕阳西下,突然几只鸟儿"啾啾"地飞过镜头,既捕捉到了宁静,又留下了生动的痕迹。诗人用短短十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动静结合的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