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杂兴六首 其四 张公洞
万山环合中独虚,世传内有神明墟。
侧身俯视惊怪吁,老眼不辨云模糊。
巉岩渐下势渐舒,石坛坡陀席可铺。
恍如身入佛老庐,四壁汹涌青红殊。
天吴紫凤坼海图,鼋鼍眻睒虎豹狙。
罘罳梁柱相拄扶,灵官岌嶪高冠裾。
神媪相将行步徐,七宝炫耀穹浮屠。
石床横陈丹灶孤,玄门有路忽若无。
藓磴登降我仆痡,通明有穴寻归途。
不知造化开辟初,谁此镌刻谁剜刳。
颇闻孙氏纪赤乌,霹雳下劈山之隅。
人间始得窥仙都,又闻有路通太湖。
金庭玉柱严禹书,自惭骨凡气浊粗。
欲往不得将何如,欲往不得将何如。
侧身俯视惊怪吁,老眼不辨云模糊。
巉岩渐下势渐舒,石坛坡陀席可铺。
恍如身入佛老庐,四壁汹涌青红殊。
天吴紫凤坼海图,鼋鼍眻睒虎豹狙。
罘罳梁柱相拄扶,灵官岌嶪高冠裾。
神媪相将行步徐,七宝炫耀穹浮屠。
石床横陈丹灶孤,玄门有路忽若无。
藓磴登降我仆痡,通明有穴寻归途。
不知造化开辟初,谁此镌刻谁剜刳。
颇闻孙氏纪赤乌,霹雳下劈山之隅。
人间始得窥仙都,又闻有路通太湖。
金庭玉柱严禹书,自惭骨凡气浊粗。
欲往不得将何如,欲往不得将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张公洞的奇幻经历,用生动的画面和通俗的比喻展现了一个神秘壮观的溶洞世界。
开篇先制造悬念:群山包围中突然出现一个空洞,传说里面有神仙住所。诗人战战兢兢往下看,老花眼让景象更显朦胧神秘。随着深入,陡峭的岩石渐渐平缓,出现像天然大平台般的石坛,仿佛可以铺席而坐。
接着用一连串奇幻比喻描写洞内奇观:石壁像佛寺道观,布满青红交错的纹路;岩石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海神天吴的破碎衣袍,有的像张牙舞爪的猛兽;钟乳石如同宫殿梁柱相互支撑,还有像戴高帽的灵官、缓步前行的神婆等拟人化景观;最神奇的是闪闪发光的石幔,宛如镶满宝石的佛塔。
后半段写诗人探险的体验:发现孤零零的石床和炼丹炉,明明看见通道却像会消失;长满青苔的台阶让仆人累得走不动。最后发出感叹:不知这鬼斧神工的洞穴是谁开凿的?传说三国时雷电劈山才让人发现这仙境,还可能通往太湖龙宫。但诗人自认是俗人,虽心向往之却无缘深入仙境,只能反复叹息"欲往不得将何如"。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探险纪录片,用"像海神衣袍"、"像宝石佛塔"等接地气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跟着诗人进行了一场溶洞奇幻游。最打动人的是结尾那种对神秘自然的敬畏,和凡人面对仙境时"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遗憾,这种体验古今相通,很容易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