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一身既从军,宁复顾家室?
日食官仓粮,惟知事行役。
昨朝号令下,负弩趋大碛。
驱车出城去,旌麾耀白日。
男儿重横行,万乘假羽翼。
意气从中来,性命何所惜?
雕鸣沙塞雨,四面无马迹。
不有封侯贵,班超肯投笔。
日食官仓粮,惟知事行役。
昨朝号令下,负弩趋大碛。
驱车出城去,旌麾耀白日。
男儿重横行,万乘假羽翼。
意气从中来,性命何所惜?
雕鸣沙塞雨,四面无马迹。
不有封侯贵,班超肯投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军人从军后的心路历程,充满了豪情壮志和边塞生活的苍凉感。
开篇四句直截了当:既然选择了从军,就顾不上家了。每天吃着军粮,只知道执行任务。这里展现了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军旅生活的本质。
中间八句写得特别有画面感:昨天接到命令,背着弓箭就冲向沙漠。战车驶出城门,军旗在阳光下闪耀。好男儿就该纵横沙场,有了战马就像长了翅膀。这股豪情涌上心头,连性命都可以不要。这段把军人出征的场面写得热血沸腾,"旌麾耀白日"这个画面尤其震撼,让人仿佛看到阳光下猎猎飘扬的军旗。
最后六句笔锋一转,描写边塞的艰苦环境:老鹰在雨中鸣叫,沙漠里找不到马的踪迹。但诗人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点明主题:要不是为了建功立业,谁愿意来这苦地方?这里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又道出了军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既有"不有封侯贵"的现实考量,又有"性命何所惜"的一腔热血。诗人用质朴有力的语言,把军人既豪迈又复杂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意气从中来"这句,把那种发自内心的热血冲动写得特别传神,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军人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