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曲
越溪春水清见底,石罅银鱼摇短尾。
船头紫翠动清波,俯看云山溪水里。
谁家越女木兰桡,髻云堕耳溪风高。
采莲日暮露华重,手滴溪水成蒲萄。
盈盈隔水共谁语,家在越溪溪上住。
蛾眉新月破黄昏,双橹如飞剪波去。
船头紫翠动清波,俯看云山溪水里。
谁家越女木兰桡,髻云堕耳溪风高。
采莲日暮露华重,手滴溪水成蒲萄。
盈盈隔水共谁语,家在越溪溪上住。
蛾眉新月破黄昏,双橹如飞剪波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少女的灵动之美。
前四句写景:清澈的溪水能看见底,石缝里银鱼摆动着短尾巴游动。船头划过泛起翠绿的波纹,低头能看到云和山的倒影在水中荡漾。这里用"银鱼摇尾"、"紫翠波纹"等鲜活的意象,让人仿佛亲眼见到溪水的清澈透明。
中间六句聚焦采莲少女:不知谁家的姑娘划着木兰小船,发髻被溪风吹得微微散乱。傍晚采莲时露水打湿了衣衫,她调皮地用手捧起溪水,水珠像葡萄一样晶莹剔透。少女隔着溪水想和人说话,原来她的家就在溪水边上。这里通过"髻云堕耳"、"手滴溪水"等细节,把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收尾:黄昏时分新月如眉,少女划着双桨飞快地破开水面离去。用"蛾眉新月"的比喻和"双橹如飞"的动态描写,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展示水乡美景,再聚焦采莲少女的特写,最后以少女划船远去的背影结束。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通过银鱼、露珠、新月等精巧的意象,把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少女的娇俏都生动地呈现出来。最妙的是"手滴溪水成蒲萄"这句,把普通的水滴写得像珠宝般珍贵,可见诗人对生活观察之细腻。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