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想去庐山寻访古迹,却一直被雨天阻挠的郁闷心情,以及他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全诗用日常语言表达,读来亲切自然。
前两句说作者每天开窗都能看到庐山青翠的山色("翠氛"指山中雾气),但想去游玩时却总是被雨天阻拦("鹿麋群"比喻阻碍前行的雨云)。这里用"鹿麋"形容雨云很生动,把无形的雨写得活灵活现。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作者不担心九江(湓浦)经常下雨,只怕庐山(匡山)被云雾笼罩看不清真容。他强调要亲眼所见才能真实记录,不能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这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就像现代人做研究要实地考察一样。
最后两句写得很有趣:作者想向僧人借根登山杖("楖标"),又怕坐轿子("篮舆")会麻烦当地官员("使君")。这种纠结很真实,既想完成考察,又不愿给人添麻烦,把知识分子的谦逊形象写活了。
整首诗把阴雨天的烦闷、对真相的追求、以及文人的操守都融入在寻常话语中,没有华丽辞藻却意味深长。特别是"眼见为实"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