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水西登漠山休休庵少憩遂过白云

偶到灵山最上头,出檐高竹不知秋。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登山游玩的闲适场景,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开头"偶到灵山最上头"用"偶"字点明这是一次随性的出游,没有刻意计划,反而更显自在。"灵山"是古人对风景优美之山的称呼,"最上头"说明诗人登顶后的畅快。

第二句"出檐高竹不知秋"很有画面感:山上的竹子长得比屋檐还高,茂密得让人感觉不到秋天的萧瑟。这里用竹子暗示山中景色宜人,让人忘却时节变化。

后两句写游玩意犹未尽的心情。"杖藜"指拄着拐杖,"西溪月"点明时间已近黄昏。诗人想趁着月色继续游玩,但"未放闲身尽日游"又透露出不得不结束的遗憾,可能是天色已晚或其他现实原因。

全诗通过"偶到""不知""欲趁"等词语,生动展现了随性出游的乐趣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诗人没有刻意描写具体景色,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让读者体会到山中的清幽与闲适。这种点到为止的写法,反而给人更多想象空间。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