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送申公子涵光

十载相逢汾一曲,新诗历落鸣寒玉。悬瓮山前百道泉,台骀祠下千章木。

登车冲雨马频嘶,似惜连钱锦障泥。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申公子在雨中分别的场景,充满了深情和感慨。

首句“十载相逢汾一曲”,点明了两人久别重逢的地点——汾水边。这里的“一曲”可能指一段河流,也可能是两人共度的时光。接着,“新诗历落鸣寒玉”,形容两人在重逢时以新诗交流,诗声如玉般清脆,但又有一种寒意,暗示了即将分别的感伤。

“悬瓮山前百道泉,台骀祠下千章木”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山泉流淌,古木参天,这些景物不仅烘托了离别时的氛围,也象征着两人友谊的深厚与永恒。

“登车冲雨马频嘶,似惜连钱锦障泥”描绘了友人上车的场景,马儿在雨中嘶鸣,仿佛也在为离别而感伤。马鞍上的“连钱锦障泥”是精美的装饰,暗示了友人的身份和两人关系的不凡。

最后两句“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写在并州城外,几乎看不到其他行人,只有作者和友人像古人刘琨一样,在夜深人静时听鸡鸣,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共同回忆的珍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友情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共鸣。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