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陟甫馈蒸鸭

山谷学道持戒律,晚苦头眩初破荤。我生偷妄百不逮,一事差胜惟忧勤。

横机修罗剧刀箭,始知脆弱芭蕉身。廿年蔬园牛践履,多生负债潜悲辛。

晨秋居士濡呴我,肥甘数致沾枯唇。区区宁非口腹累,妄托滋益饕羞珍。

时来即行逢便吃,绯衣造诣非等伦。生天成佛岂予分,一身为荐差无嗔。

宛转君勿薄鸡骛,见用于世皆深仁。我愿将身化千亿,往饫来世幽忧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修行者面对美食诱惑时的内心挣扎,最终领悟到"活在当下"的智慧。全诗用生活化的比喻,展现了人性与修行的矛盾。

开头作者说自己像山谷里的隐士一样严守戒律,晚年却因头晕不得不破戒吃肉。这里用"头眩"这种小毛病,暗示修行者也会被现实需求打败。接着自嘲说这辈子没做成什么大事,唯一优点就是爱瞎操心。

中间用两个生动比喻:把人生比作"修罗场"(残酷战场),才明白身体像芭蕉叶一样脆弱;又把二十年吃素比作菜园被牛踩过,暗示修行不易。朋友送来肥美的蒸鸭时,作者内心很矛盾——明知是口腹之欲,却找借口说"补身体"。

转折点在"时来即行逢便吃"这句,突然想通:遇到美食就吃,穿着官服(绯衣)去拜访朋友也没什么丢人。这里用现代话说就是"该吃吃该喝喝"。最后升华主题:与其幻想成佛,不如用身体力行帮助百姓,就像鸡鸭这些普通食物也能滋养生命。

全诗妙在把严肃的修行话题写得特别接地气。用"头晕破戒""朋友送鸭"这些生活小事,讲出大道理:修行不在死守戒律,而在接纳人性的弱点,用实在的方式利益他人。最后"愿化身千亿去喂饱苦难百姓"的愿望,让整首诗从个人饮食升华到了济世情怀。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