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喝酒这件事——表面写酒,实则写人生愁绪。
开头直接问"喝酒有什么好",答案很简单:能暂时忘掉烦恼。诗人用夸张手法说,如果古人没发明酒,整个世界都会被忧愁塞满。这里把"愁"比作一种弥漫天地的气体,酒成了唯一的排气阀。
接着用两个对比:刘伶、阮籍这些酒仙能喝一石(古代计量单位),而诗人自己只喝三杯芭蕉叶盛的酒就醉了。但重点不在酒量,而是醉后状态——只要喝到忘记世俗烦恼的程度,普通人和酒仙的境界就没什么差别了。
最后四句是人生哲理: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量力而行就好。最妙的是结尾的假设:如果世上本就没有忧愁,那根本不需要借酒消愁。这就像在说,我们迷恋的不是酒本身,而是那个能暂时逃离现实的幻觉。
全诗像朋友聊天般平易近人,把"借酒消愁"这个老话题写出了新境界。它告诉我们:烦恼是生活的常态,微醺时的忘忧固然美妙,但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面对清醒后的人生。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