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皇宫中的一个宁静场景。诗中没有直接提到端午节,但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节日的气氛。
第一句“御沟绕殿细无声”,说的是皇宫里的水沟绕着宫殿静静流淌,没有一丝声响。这里用“细无声”来形容水流的温柔和安静,暗示了整个环境的宁静。
第二句“飞洒彤墀晓气清”,描绘了清晨的露水洒在红色的台阶上,空气清新。这里的“彤墀”指的是红色的台阶,是皇宫特有的装饰,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第三句“开到石榴花欲尽”,石榴花是端午节的象征之一,这里说石榴花快要开完了,暗示端午节已经接近尾声。
最后一句“阴阴高柳一蝉鸣”,高大的柳树在阴影中,只有一只蝉在鸣叫。这里用“阴阴”形容树荫的浓密,蝉鸣声则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增添了一丝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端午节时皇宫中的宁静与清新。石榴花和蝉鸣暗示了节日的氛围,而整个场景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与美好。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