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官员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在繁忙公务中依然保持的淡泊心态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勉强冠裳四十馀”,表明这位官员已经年过四十,虽然身居高位,但对官场生活并不热衷,显得有些勉强。第二句“同官早岁亦山居”,提到他与一位早年也曾隐居山中的同僚有交情,暗示他们都有过远离尘嚣的经历。
接下来的两句“朝来过我三竿日,袖有幽僧数纸书”,描述了这位同僚在早晨来访时,带来了山中僧人的书信。这里的“三竿日”指的是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暗示来访者来得较晚,可能是在忙碌公务之余抽空前来。而“幽僧数纸书”则表现出这位官员与山中僧人有书信往来,体现出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家住一廛何计反,官供五斗未应无”,这两句表达了这位官员对生活的态度。他虽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并不在意,因为官俸足以维持生计。这里的“一廛”指的是简陋的住所,“五斗”则是指微薄的官俸,但他并不为此烦恼,反而显得从容自在。
最后两句“闻渠秋后来相访,脱粟藜羹只自如”,提到他听说这位同僚秋天后会再来拜访,即便只是粗茶淡饭,他也觉得自在满足。这里的“脱粟藜羹”指的是简单的饭菜,表明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满足和友情的珍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官员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尽管身处官场,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物质享受并不在意,反而在与同僚的交往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