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宗伯崔公子钟致书币香仪吊慰志感一首

崔公邈邺台,黄生寄吴壤。
未瞻琼瑶色,尝接鸿雁响。
丈夫意气合,四海即吾党。
岂曰形面交,共以心期赏。
岁阑擢南服,煌煌宗伯长。
闻之怡我衿,谓当驱车访。
人事懊不齐,母氏去慈养。
哀庐无酬荅,画扇有啼怆。
公良悼此戚,仪物贲堂愰。
吊言何殷勤,长跪启灵爽。
葬有千里会,此谊古贤上。
永抱刻骨情,耿以佩诚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黄生与崔公子钟之间超越距离的真挚情谊,以及崔公子在黄生丧母时给予的温暖慰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前八句写两人神交:虽然一个在河北邺台(崔公),一个在江南吴地(黄生),从未见面只靠书信往来,但英雄相惜,心意相通。用"四海即吾党"表达知己不分地域的豪情。

2. 中间六句写期待落空:听说崔公升任礼部高官(宗伯),正想前去拜访,却突遭母丧。用"画扇有啼怆"这个细节,表现守孝时的悲痛。

3. 后八句写深情慰藉:崔公不仅送来吊唁书信和礼物(仪物),还亲自在灵前跪拜致哀。最打动人的是"葬有千里会"这句——古代能千里奔丧就是最高情谊,而崔公做到了。作者将这份情谊比作刻骨铭心的烙印。

诗歌魅力在于:
- 用"鸿雁传书""画扇啼怆"等生活化意象替代直白抒情
- 通过"从未见面却雪中送炭"的对比强化情谊可贵
- "刻骨情"的比喻让抽象情感变得可感,就像现代人说"这份恩情我记一辈子"

全诗展现了中国传统士人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一诺千金"的交友之道,其中蕴含的感恩之心与真诚待人之道,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