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远宅籴米

堪笑南泉老古锥,住山情况了无依。
解使木人来买米,和光风月正先知。
奇奇,柳眼桃腮总是机。
寸草不生千万里,出门春色供依依。
痴痴,三千不惜换骊珠。
若问普庵来意处,光明遍匝体如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古怪老僧的日常
开头"堪笑南泉老古锥"就像在说"看那个可爱的怪老头",描写一位叫南泉的老和尚住在山里,看似无依无靠却自在逍遥。最有趣的是他让木头人去买米,这种违反常理的想象,展现了禅宗"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 自然中的禅机
"柳眼桃腮总是机"把发芽的柳条比作眼睛,盛开的桃花比作脸颊,说明一草一木都暗藏玄机。后文"寸草不生"与"出门春色"的对比更显出:只要心中有禅意,荒芜之地也能看见春天。

3. 千金难买的智慧
"三千不惜换骊珠"用典故作比喻,说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宝珠(象征佛法真谛),但真正的智慧就像最后两句说的,是像阳光般无处不在的平常心("体如如"就是自然本真的状态)。

全诗妙在把深奥的禅理藏在生活趣事里:木头人买米是荒诞的,却暗示"无心"的禅境;说春色"寸草不生"却又"依依",正是禅宗"空即是色"的体现。作者用"奇奇""痴痴"这样的口语,让严肃的佛法变得亲切可爱,告诉我们:真理就在日常琐事中,关键是要有一颗会发现的眼睛。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