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忧思的田园生活图景,语言朴素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农事劳作:桑树柘树稀疏的地方要补种,竹林茅草太密的地方要修剪。简单两笔就勾勒出农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展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
中间四句是绝美的田园风光:水边黄叶铺成小路,雨幕外的夕阳映着远山。一只鸟自顾自地啼叫,两头牛悠闲地面对面站着。这些画面像电影镜头般生动,用"黄叶""夕阳""鸟啼""闲牛"这些元素,营造出秋日黄昏的静谧感。特别是"一鸟自啼足"的"足"字用得妙,仿佛鸟儿的啼叫不是为了别人,只是自己唱够了就停,透着自然的随意。
最后两句笔锋微转:老农在墙上记录着什么,和人聊起子年丑年的艰难岁月。这里突然带出时间流逝的沉重感,像在宁静画卷上轻轻点了一滴墨。农人记录岁月、谈论年景的习惯,暗示着田园生活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全诗妙在"静中有动":看似闲适的田园场景里,藏着补种修剪的劳作,藏着年景时艰的忧虑。就像我们现代人拍乡村视频,既会拍金色的稻田,也会拍老人脸上的皱纹。诗人用最普通的农村日常,既写出了田园之美,又悄悄道出了生活的不易,这种真实感正是打动人的地方。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