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
驰道夹椰阴,暝风吹冽冽。
笋舆踏山影,岚重炬难彻。
初日发海光,白处天疑缺。
俄而诸天霁,群象灿可阅。
明明蛟蜃宫,窣堵鳌背孑。
何物镇山门,如来石所锲。
其石滑如脂,其音清以越。
僧以梃来试,禁之毋乃亵。
云自海藏来,洵与震旦别。
法鼓冶以金,镂文细似缬。
冥思浩劫因,扪摸證石碣。
天水共荒唐,难凭老衲说。
我欲纪异闻,咄哉缄其舌。
笋舆踏山影,岚重炬难彻。
初日发海光,白处天疑缺。
俄而诸天霁,群象灿可阅。
明明蛟蜃宫,窣堵鳌背孑。
何物镇山门,如来石所锲。
其石滑如脂,其音清以越。
僧以梃来试,禁之毋乃亵。
云自海藏来,洵与震旦别。
法鼓冶以金,镂文细似缬。
冥思浩劫因,扪摸證石碣。
天水共荒唐,难凭老衲说。
我欲纪异闻,咄哉缄其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天宁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佛教文化气息。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前往寺庙路上的景象。诗人走在两旁种满椰树的道路上,傍晚凉风吹拂。坐着竹轿上山,山中雾气浓重,连火把都照不透。这时朝阳从海面升起,阳光照得天空发白,仿佛缺了一块。很快云雾散开,周围景色变得清晰可见。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重点描写天宁寺的奇特景观。寺庙像蛟龙宫殿般辉煌,佛塔像巨龟背上的装饰。最神奇的是山门处一块如来佛镇守的奇石:石头光滑如油脂,敲击时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僧人用木棍敲击它,诗人觉得这样似乎有些不敬。据说这石头来自海底龙宫,与中国本土的石头完全不同。寺里的法鼓用金属铸成,上面雕刻着精细的花纹。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诗人的感悟。他触摸着石碑思考佛教的因果轮回,但觉得这些深奥的佛理就像天水相连般难以捉摸,连老和尚也说不清楚。诗人本想记录这些奇事,最终还是决定保持沉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把寺庙写得神秘壮观,如"蛟蜃宫""鳌背孑"
2. 通过细节描写让景物活灵活现,如石头的触感、法鼓的花纹
3. 最后留下悬念,引发读者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4. 语言既有画面感又通俗易懂,如"滑如脂""清以越"的形容
诗人通过这次游览,既展现了佛教圣地的庄严神奇,也表达了对深奥佛理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