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资福僧遣诗赋此以答之

清明恰值雨晴时,剩喜邻僧福有诗。
十里懒寻沽酒旆,一编深下读书帷。
放怀是处青春好,无事于中白日迟。
况是精蓝去家近,兴来何惜瘦藤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雨后初晴的闲适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僧人交往的雅趣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开篇"清明恰值雨晴时"点明时间背景——清明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特别高兴邻居僧人("剩喜邻僧福有诗")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赠诗给他,这让他感到欣喜。

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他懒得去十里外找酒旗买酒("十里懒寻沽酒旆"),而是更喜欢放下帷帐专心读书("一编深下读书帷")。在这样悠闲的日子里,他感受到处处都是美好的春光("放怀是处青春好"),因为无事烦扰,连时间都仿佛变慢了("无事于中白日迟")。

最后两句写诗人与寺庙的亲近关系:因为寺庙离他家很近("况是精蓝去家近"),所以兴致来了的时候,他毫不吝惜拄着瘦藤手杖去拜访("兴来何惜瘦藤支")。这里的"瘦藤"既指手杖,也暗示诗人清瘦的形象,与整首诗闲适淡泊的意境相呼应。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过清明时节的景物描写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热爱读书的文人雅趣。诗中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随性而活的洒脱态度,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之美。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