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清晨离开汤阴城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旅人在破晓时分匆匆向南行去,眼前的城池荒凉,竹木茂密,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他感叹这座小城如今已不再繁华,但它所在的山丘却是古代中牟的所在地,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接着,旅人看到残雪映照着华表(古代宫殿前的石柱),而风沙则让驿楼显得昏暗不清。这些景象让他感到心情沉重,不愿再停留。诗的结尾,旅人表示自己已经不想再停留,因为昨天他已经在宜沟吃过饭,暗示他对这趟旅程的厌倦和对前路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旅人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知前路的迷茫和疲惫。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同时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