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松

乔枝偃盖势凌云,一植幽庭度几春。
荣落未曾同众木,孤贞长自伴闲人。
风生静夜寒声健,雪霁遥峰翠色新。
萧酒最宜禅定起,坐观行绕远埃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庭院里的松树,通过松树的形象传递出高洁坚韧的精神品格。

前两句写松树的姿态:松枝像伞盖一样舒展,气势直冲云霄,它在这幽静的庭院里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乔枝偃盖"用伞盖比喻松枝的茂密,"势凌云"则突出它的高大挺拔。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和景物描写展现松树的品格:它不像普通树木那样随季节枯荣,始终保持青翠;它像一位孤独而坚贞的伴侣,陪伴着悠闲的主人。在寒风吹拂的夜晚,松涛声格外雄健;雪后初晴时,远山青翠如新,而松树依然挺立。这里用"寒声健"和"翠色新"两个细节,生动表现了松树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写人与松的互动:在禅定结束后,最适合悠闲地观赏松树,或绕着它散步,远离尘世的喧嚣。"萧酒"二字既指闲适的状态,也暗含超脱的意味。

全诗通过庭院松树这个意象,赞美了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的品格。松树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诗人将松树与"闲人"、"禅定"等元素结合,表达了对清净高远生活的向往。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