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日遣仆之镇迎母及妹与两儿移居郡寓暂避海警得三章 其三

朋辈咸过从,络绎馈鸡酒。
顾此荒厨中,丰腆顿矜有。
称觥语和乐,晨气照东牖。
天空万象澄,瀜瀜座衿受。
家食娱太平,托天素深厚。
树巢偶警风,何当预防后?
冥梦沈绿蒿,但苦地下妇。
犹胜离乱亡,未获正邱首。
家君方奉公,作息劬奔走。
敝室如冷庵,日遣弟孤守⑴。
频传慰藉书,谓终灭群丑。
相期挈眷还,重缚扫苔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动荡时期,为了安全将母亲、妹妹和两个孩子迁居到郡城暂避的情景。诗中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对未来的忧虑。

首先,诗中提到朋友们纷纷来访,带来了鸡和酒,虽然厨房简陋,但食物丰盛,大家举杯言欢,晨光透过东窗照进来,气氛和谐愉快。这表现出即使在困难时期,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怀和支持依然让人感到温暖。

接着,作者感叹天空澄澈,万物宁静,家庭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在太平时期也是一种享受。然而,作者也意识到,即使在这样的安宁中,也不能忽视可能的风波和危险,就像树上的鸟巢偶尔会被风吹动一样,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不测。

诗中还提到,作者虽然怀念已故的妻子,感到内心的苦闷,但与那些在战乱中失去亲人、无法安葬的人相比,自己还是幸运的。这种对比凸显了作者对当前处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失去的感伤,也有对幸存的感激。

最后,作者提到父亲忙于公务,弟弟独自守在家中,自己则不断收到安慰的信件,信中坚信敌人终将被消灭。作者期待着能够带领家人重返家园,重新过上平静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期对家庭安全的关切、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乐观,让人感受到在困境中人性的坚韧与温情。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