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观文王尚书谢余寄示新诗

久免台阶重,频迁郡守优。
朱轮真冒宠,白发自惊秋。
事往情多感,年衰气失遒。
徘徊河里望,凋落汉庭游,
俚曲聊成唱,真筌不暇搜。
空思益者友,安议赋家流。
心町都遗跡,辞林幸见庥。
丰谣连井甸,华札满轻邮。
已许琼为报,何妨漆更投。
济川毋谑我,归梦在渔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祁写给朋友王尚书的一首和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仕途的疲惫感(前八句)
诗人用"台阶重""郡守优"形容自己频繁调动的官职,虽然坐着朱红色官车看似风光("朱轮冒宠"),但白发已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倦怠。"事往情多感"四句用秋天落叶、河水凋零的景象,暗喻自己在朝廷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处境,像一片飘零的落叶。

2. 诗书慰藉(中间六句)
在失意时,诗人通过写打油诗("俚曲")自娱自乐,没精力钻研深奥道理("真筌")。他谦虚地说自己写不出好文章,但很感激朋友寄来的华美诗篇("华札满轻邮"),这些书信像玉器般珍贵,让他想用更好的作品回赠。

3. 归隐之志(最后四句)
最动人的是结尾:诗人半开玩笑地说"别笑我想渡河归隐",实际上"渔舟归梦"道出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像渔夫一样远离官场,过自由的生活。这里的"济川"暗用《尚书》典故,表面说渡河,实则暗指辅佐君王,而诗人却更向往扁舟垂钓的闲适。

全诗妙在把复杂的官场感受写得举重若轻。用"白发惊秋"这样生动的日常细节代替直接抱怨,用"渔舟归梦"这样清新的画面替代枯燥的说理。特别是最后两句,明明有治国之才(济川),却选择幽默地自嘲,反而让归隐的愿望显得更真挚动人。这种在困境中保持豁达、在疲惫中不失幽默的态度,正是宋代文人特有的风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