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离开尘世,前往仙境修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道士的祝福和对仙境的向往。
首句“仙游何必怅离心”,意思是说,道士去仙境修行,不必为离别感到伤感。因为仙境的修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好追求,离别反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第二句“楚水吴山鹤上吟”,描绘了道士在仙境中的景象。楚水和吴山是中国南方的山水,象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鹤是仙境的象征,道士在鹤背上吟唱,显得悠然自得,仿佛已经融入了仙境的世界。
第三句“更想清晨诵经处”,进一步想象道士在仙境中的修行生活。清晨是修行者诵经的最佳时刻,道士在仙境中诵经,心境宁静,远离尘世的纷扰。
最后一句“蓬莱宫殿五云深”,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境,五云则象征着祥瑞和神秘。这句诗描绘了蓬莱宫殿在深深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仿佛仙境就在眼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道士在仙境中的修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仙境的美好想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宁静致远的感觉。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