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居越诗。正德辛巳年归越后作)

初冬风日佳,杖策登崔嵬。
自予羁宦迹,久与山谷违。
屈指廿七载,今兹复一来。
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
跻险还屡息,兴在知吾衰。
薄午际峰顶,旷望未能回。
良朋亦偶至,归路相徘徊。
夕阳飞鸟静,群壑风泉哀。
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王阳明在冬天重游秦望山时写下的感怀之作,语言平实却充满人生感悟。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登山感怀(前八句)
诗人用"初冬风日佳"开篇,描绘了一个适合登山的晴朗冬日。他拄着拐杖重游二十七年前来过的秦望山,沿着溪流寻找当年的小路,每处景物都勾起回忆。"跻险还屡息"这个细节特别真实,既写山路难走,也暗示自己不再年轻。

2. 山顶偶遇(中间四句)
正午到达山顶时,恰好遇到老友董萝石(董澐)带着几个年轻人也来登山。这个意外相逢让诗人倍感亲切,他们一起在山顶徘徊赏景,迟迟不愿下山。这里"良朋偶至"的惊喜,让整首诗的气氛变得温暖。

3. 暮色哲思(后六句)
日落时分,飞鸟归巢,山间传来风声泉响。面对暮色中的自然景象,诗人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称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顺应自然、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屈指廿七载"这样生活化的动作,生动表现时光流逝
- "兴在知吾衰"既写登山兴致,又坦然接受年老的事实
- 结尾用孔子典故不着痕迹,把普通登山提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
- 全诗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没有华丽辞藻,却饱含真情实感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他记得青春时的登山路,享受老友重逢的喜悦,在暮色中感悟人生,既不逃避衰老,也不放弃生活情趣,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豁达智慧。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