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后的家乡所见所感,通过对当地灾荒与丰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希望。
1. 昨来两河荒,今归两河熟。 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从战乱地区回来后所见到的景象。昨天,这里一片荒芜,饱受战争之苦;如今,这里已经恢复了丰饶。这里使用“荒”和“熟”两个意象,对比鲜明,突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和平恢复后的繁荣。
2. 荒是儿女命,熟是长吏福。 这两句诗进一步解释了“荒”与“熟”的不同含义。“荒”不仅是指土地荒芜,更是指战争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难。战乱使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生计,因而“荒”是广大百姓特别是妇女和孩子的不幸命运。而“熟”则代表了丰收,意味着官员和地方长吏们可以享受到丰收带来的物质富足。
3. 暂时脱饥寒,遑言来岁蓄。 这两句诗揭示了战争结束后,当地百姓最迫切的需求。战争导致人们暂时摆脱了饥饿和寒冷,但他们已经顾不上来年的储备。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在极端困难时期的急切心态:首先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至于未来,则暂且不去考虑。
4. 旁观哀目前,愚者图果腹。 这两句诗借旁观者的视角和普通人的心态来表达作者对当前社会现象的看法。“旁观哀目前”是指在远处观察的人们为眼前的苦难感同身受。“愚者图果腹”则是说普通人往往更加关注眼前的温饱问题,而没有更长远的打算。
5. 丰歉不在天,至仁有常足。 这两句诗提出了一个观点:丰收或歉收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条件。即使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社会的公正和仁爱与否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至仁有常足”意味着只要社会充满仁爱与公正,即使面对困难也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6. 谁极恻怛心,永全流离族。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同情和希望。诗人呼吁那些有仁爱之心的人们,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护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帮助,最终实现长久的安定与和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公正和仁爱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