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梅)

欺寒冲暖,占早争春,江梅已破南枝。向晚阴凝,偏宜映月临池。天然莹肌秀骨,笑等闲、桃李芳菲。劳梦想,似玉人羞懒,弄粉妆迟。
长记行歌声断,犹堪恨,无情塞管频吹。寄远丁宁,折赠陇首相思。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烂漫也,算百花、犹自未知。

现代解析

这首《声声慢(梅)》描绘了梅花的坚韧与美丽,同时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念。

首先,诗人赞美了梅花的独特品格。梅花在寒冷的季节里绽放,不畏严寒,抢在其他花朵之前迎接春天。它不仅在白天显得娇艳,到了傍晚,映着月光,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诗人用“天然莹肌秀骨”来形容梅花,突出了它的纯洁与高雅,认为梅花的美远超那些平凡的桃李花朵。

接着,诗人通过梅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常常想起曾经与心爱的人一起唱歌的时光,但现在只有梅花陪伴他,心中难免有些遗憾。诗人还提到,梅花虽然美丽,却常常被无情的风霜摧残,这让他感到心痛。他希望通过折梅寄给远方的爱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描绘了梅花在雪夜中的景象。梅花在雪中依然绽放,仿佛在与春天的主人(东君)讨价还价,要求更多的关爱。诗人认为,梅花的烂漫与坚韧,是其他花朵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梅花的美丽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