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宋书》传隐逸,首著陶渊明。
名文归去来,所志在躬耕。
本来隐逸士,非不重功名。
时艰力不属,脱然谢簪缨。
人不可无势,桓温语足征。
孟嘉亦豪杰,尺寸无所凭。
偃蹇居掾属,徒为蝼蚁轻。
五斗悔折腰,此意通弥甥。
细读孟君传,可以知此情。
俗儒辩甲子,曲说徒瞢腾。
名文归去来,所志在躬耕。
本来隐逸士,非不重功名。
时艰力不属,脱然谢簪缨。
人不可无势,桓温语足征。
孟嘉亦豪杰,尺寸无所凭。
偃蹇居掾属,徒为蝼蚁轻。
五斗悔折腰,此意通弥甥。
细读孟君传,可以知此情。
俗儒辩甲子,曲说徒瞢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陶渊明选择隐居的故事,但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单纯赞美隐居的清高,而是揭示了陶渊明选择背后的现实无奈。
开头说史书把陶渊明列为隐士之首,他写的《归去来兮辞》很有名,表面看是主动选择种田生活。但诗人指出:陶渊明不是不看重功名,而是时局动荡(东晋末年战乱),个人能力有限,才不得不放弃官职。就像当时权臣桓温说的"人不能没有权势",陶渊明的外公孟嘉(曾是桓温部下)虽然有才华,但因无权势被小人轻视,这种经历影响了陶渊明。
诗中提到"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陶渊明不愿为微薄俸禄向权贵低头,这种骨气其实继承自他外公。最后讽刺那些咬文嚼字讨论陶渊明生卒年的学者,根本不懂他隐居的真正原因。
全诗亮点在于打破"陶渊明天生不爱当官"的浪漫想象,用家族经历和时代背景告诉我们:他的隐居是乱世中文人的一种清醒选择,既有气节,也有无奈。这种解读让历史人物更真实、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