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觚庵园亭看月
披衣灯火秋,门巷通鸡狗。
盈盈照溪月,初吐虾蟆口(昨夜月食。)。
杳蔼衔高楼,徘徊移密柳。
四野虫声出,肌凉草气厚。
波光散如霰,空翠湿星斗。
远水歌吹歇,城鼓带雷吼。
一亭定鸦窠,梦痕竿在手。
鼻息吹魈魅,著我古未有。
盈盈照溪月,初吐虾蟆口(昨夜月食。)。
杳蔼衔高楼,徘徊移密柳。
四野虫声出,肌凉草气厚。
波光散如霰,空翠湿星斗。
远水歌吹歇,城鼓带雷吼。
一亭定鸦窠,梦痕竿在手。
鼻息吹魈魅,著我古未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赏月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神秘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将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1. 开篇的日常与宁静:诗人披衣出门,灯火映照秋夜,门巷里传来鸡狗的叫声,展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生活气息。
2. 月亮的奇妙比喻:诗人用“虾蟆口”形容初升的月亮,既形象又有趣,暗示昨夜月食的奇异景象。月亮从高楼后缓缓升起,在密柳间徘徊,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3. 自然的细节:四野虫鸣、草气清凉,波光如霰(像细小的雪粒),空中的翠色仿佛打湿了星星。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夜,感受到自然的微妙变化。
4. 远处的喧嚣与近处的静谧:远处传来歌声和鼓声,像雷声一样震撼,而近处的亭子却安静得像鸦巢,诗人手持钓竿,仿佛沉浸在梦境中。这种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动静交织。
5. 结尾的神秘感:诗人的鼻息仿佛能吹走魈魅(传说中的鬼怪),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夜晚的神秘和诗人的独特体验,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时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秋夜的宁静、神秘和诗人的个人感受完美结合,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夜晚的魅力和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