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四日集朱悔人寓斋用郎左司莺归汉宫柳花隐杜陵烟为韵分得归字时余将出都

游子不得意,春风减容辉。
家家朱门开,孤云欲谁依(以上四句俱集前人诗)。
无酒肯沽我,累君典春衣。
我行兴巳阑,君住愿亦违。
千薪压白首,刺天看群飞。
苦竹岁不实,凤兮宜忍饥。
素丝虽云长,莫借邻人机。
独持耿耿意,迟暮将安归。
昔别踰十年,后会那可几。
交情重末路,毋使音书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游子在春天里的孤独和无奈。他感到自己在异乡不得志,春风也无法让他容光焕发。他看到家家户户都敞开了朱红的大门,而自己却像一片孤云,无处依靠。他没有酒喝,甚至要朋友典当春衣来招待他。他准备离开,但朋友希望他留下,可他也无法如愿。

诗中提到“千薪压白首,刺天看群飞”,意思是说,尽管生活压力沉重,头发都白了,但他依然抬头看着天空,看着鸟儿自由飞翔。“苦竹岁不实,凤兮宜忍饥”则比喻自己像苦竹一样无法结果,像凤凰一样不得不忍受饥饿。虽然他有才华(素丝虽云长),但不愿借别人的机会(莫借邻人机)。

他内心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独持耿耿意),但面对岁月的流逝,他不知该何去何从(迟暮将安归)。他与朋友分别已经十年,未来的相聚难以预料(后会那可几)。尽管如此,他依然珍重这份友谊,尤其是在人生末路时,更希望保持联系(交情重末路,毋使音书稀)。

这首诗词的核心情感是孤独、无奈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在异乡漂泊的苦闷,以及对友情的深切期待。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的语句,传达出复杂的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未来的迷茫。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