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中诗人面对秋雨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传递出豁达的生活态度。
开篇"无复清池照病颜"用池水不再映照病容的细节,暗示诗人身体状况不佳,但紧接着"尚馀诗思"立刻转折,表明创作热情未减。这种带病坚持创作的姿态,展现了文人骨子里的倔强。
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特别生动:"西风似水"和"细雨如尘"的比喻新颖贴切,把秋风比作流动的水,将细雨比作悬浮的尘埃,既写出秋风扫落叶的声响,又描摹出细雨朦胧中远山依稀可见的视觉效果。这些描写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通过风雨的轻柔来反衬诗人平和的心境。
后两联转入对生活的思考:庄稼丰收让百姓安乐,太平岁月连鸟鸣都显得悠闲。这里没有刻意说教,而是用"自然""更觉"这样的词语,表达出一种水到渠成的满足感。最后以江梅绽放、畅饮醉归的期待作结,把病中赏景的平静心情升华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诗妙在把病中观雨的琐碎经历,写出了层次感:从身体不适到诗兴不减,从观察风雨到感悟生活,最后落脚在对未来的期待。诗人用举重若轻的笔调告诉我们:即便在病中,只要保持敏感和乐观,也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希望。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