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官员在参加编修史书的宴会时,和宰相吴公的诗韵而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联"天密丛云晓,风清一雨馀"用天气变化比喻修史工作:早晨浓云密布(暗示修史工程浩繁),但一场雨后变得清爽(暗示工作取得进展)。这种比喻让枯燥的公务变得生动。
中间两联提到史官职责:"三长"指优秀史官需要的三种才能,"二典"是重要历史典籍。诗人谦虚地说自己能力不足("按武知何者"),能参与修史是莫大荣幸("沾恩匪幸欤")。这种谦虚态度符合古代文人的处世之道。
最后两句用典故自嘲:前句引用汉代丙吉宽容车夫呕吐的故事,后句"公车"既指官车也指史馆。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在修史过程中难免出错,希望得到谅解。这种自我调侃展现了文人的幽默智慧。
全诗巧妙地将公务活动、自我评价和历史典故融合,既保持了应酬诗的礼节性,又透露出文人的真实心态。通过天气、典故等日常意象,把严肃的修史工作写得亲切有味,展现了宋代官员优雅从容的工作态度。
冯京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