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和朋友在古松树下吟诗的情景,背景是夕阳西下时蝉鸣的喧嚣。首句“与客敲诗倚古松”直接点明了画面:两个人靠在古松旁,一边敲打节拍,一边吟诗,显得悠闲自在。古松象征着岁月的沉淀,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
“乱蝉声里夕阳春”则进一步渲染了氛围。蝉鸣声虽然嘈杂,但在夕阳的映衬下,反而增添了一丝生机。这里的“春”字并不是指春天,而是用来形容夕阳的温暖和美好。这种矛盾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既喧嚣又宁静的独特意境。
接下来两句“几年饭颗山头瘦,槐叶今朝得饱供”则带有一种自嘲和满足的情感。诗人说自己多年来在山头过着清贫的生活,饭食简单,瘦得不成样子。但今天却因为槐叶而“得饱供”,意味着他终于吃了一顿饱饭。这里的“槐叶”可能是指简单的食物,也可能是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小小满足。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闲适与自足,同时也透露出对简朴生活的豁达态度。即使生活清贫,诗人依然能在自然和朋友相伴中找到快乐。这种对生活的淡定与知足,正是这首诗词的魅力所在。
徐集孙
徐集孙,字义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时尝在临安作过小官(《休日招李山房杜北山访渭滨秋浦于孤山》“不枉微官客日边”),退居后名其居室为竹所。有《竹所吟稿》。事见《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下。徐集孙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