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寺云观
雨绝春风和,沉栖慕遐瞩。
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
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
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
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
一朝风霆怒,卷落置前麓。
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
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
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
苔花蚀碎与,字迹不可读。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
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
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
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
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
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
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
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
一朝风霆怒,卷落置前麓。
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
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
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
苔花蚀碎与,字迹不可读。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
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
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
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一座古老寺庙的经历,充满了神秘和自然的魅力。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雨后春风的宁静,他心怀远望,渴望探索。他发现野火烧过的荆棘丛中,一条熟悉的小路通向远方的山峰。到达山顶后,他发现山顶平坦如掌,四周群峰环绕。人们告诉他,这里曾经有一座古老的寺庙,虽然现在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屋子。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人们为了取水不得不辛苦攀爬,甚至抱怨仆人的懒惰。然而,有一天,狂风怒雷将寺庙卷落到山脚下。如今,这座寺庙依然矗立在平原的弯曲处,年代久远,连当地的孩子都只记得这里是放牧和砍柴的地方。
诗人听到风雨中隐约的钟声,仿佛从山谷中传来。他试图寻找这钟声的来源,却一无所获,这让他相信这里是一个灵异的地方。寺庙的石碑上,苔藓侵蚀了文字,无法辨认。当地居民讲述着这里的神奇传说,让来访的客人感到震撼。
诗人坐在高耸的岩石上,想象着沐浴在仙风中的感觉。他转动一块石头,石头滚落悬崖,发出雷鸣般的声响,震撼了整个山谷。他在此徘徊,不舍离去,登高望远的兴致依旧未减。
最后,诗人笑着回到田家,写下这首诗,记录他的游历。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想象,展现了一个古老寺庙的神秘氛围,以及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刘应龙
瑞州高安人,字汉臣。理宗嘉熙二年进士。为饶州录事参军,以辨盗申诬著名。历官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以平定南海有功,拜户部侍郎兼侍读,七上奏辞免。迁兵部尚书、宝章阁直学士、知赣州。辞归,隐于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