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家藏仇十洲画马
官马满枥一匹无,手持尺绢走且呼。
老奴旁捋白髭须,此马宁与凡马殊。
可记当年全家迁播下成都,郎君初骑果下马,青丝络头老奴扶。
就中主人汗血驹,垂鞭缓辔从者趋。
指似此马百不如,何不出易斗米供朝餔。
我忆仇英下笔时,全身学马无不为。
身不著地头尾蹄,马仰视天鬃横披。
叱之不起神犹夷,四围浅草官无奚。
嗟我八千里外身孤羁,道逢驽马不能骑,无人知是边城儿。
老奴旁捋白髭须,此马宁与凡马殊。
可记当年全家迁播下成都,郎君初骑果下马,青丝络头老奴扶。
就中主人汗血驹,垂鞭缓辔从者趋。
指似此马百不如,何不出易斗米供朝餔。
我忆仇英下笔时,全身学马无不为。
身不著地头尾蹄,马仰视天鬃横披。
叱之不起神犹夷,四围浅草官无奚。
嗟我八千里外身孤羁,道逢驽马不能骑,无人知是边城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主人家里收藏着一幅仇英画的马,但现实中官马棚里却一匹真马都没有。诗人通过对比画中马和现实境遇,表达了对往昔荣华和当下落魄的感慨。
开头写主人拿着绢布(画作)激动地奔走呼喊,老仆人捋着白胡子感叹"这画上的马和普通马可大不一样"。这里用夸张手法突出画马的神奇,暗示主人对昔日荣光的怀念。
中间回忆当年全家迁居成都时,年轻主人骑着名贵小马(果下马),老仆人牵马扶鞍的富贵场景。对比现在,主人只能指着画马自嘲"这马连真马百分之一都比不上,不如卖了换米吃"。这种今昔对比充满心酸。
接着赞美仇英画技高超——他画马时全身心投入,画出的马仿佛腾空而起,鬃毛飞扬,连呵斥都不肯起身,神态傲然。这里既夸赞画作传神,也暗含对画中自由奔放精神的向往。
最后诗人联想到自己孤身漂泊八千里的处境,路上遇到劣马都无力骑乘,更无人识得他边疆游子的身份。结尾突然转向自身遭遇,将画马、回忆与个人飘零联系起来,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
全诗通过"画马"这个意象,巧妙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在幽默自嘲的表象下,藏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语言生动形象,比如"马仰视天鬃横披"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那匹桀骜不驯的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