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场景,核心围绕"顿悟"和"传承"展开。
前两句用"碓头"(舂米工具)比喻简单直接的禅机——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平凡的事物里。"风幡"是禅宗著名公案(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作者却说执着于这个典故反而会错过当下,暗示真理需要亲身领悟而非复述前人。
后两句描绘热闹的讲经场面:虽然满堂听众,但真正能"传衣"(继承佛法精髓)的人寥寥无几。这里用"百众"和"那个"的对比,突出禅宗"以心传心"的严苛——不是靠人多或知识积累,而是需要个体顿悟。
全诗像一则禅意寓言:真理像舂米声一样简单直接,但人们常困在经典故事里;看似盛大的法会中,真正的传承可能只发生在某个瞬间的灵光一闪。作者提醒我们放下对形式的执着,在平凡处见真章。
方信孺
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兴化军(四库总目作,莆田霞皋)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岁。有隽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颇赞善之。以荫补番禺尉,治盗有异绩。开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历淮东转运判官,知真州。后奉祠归,屏居岩穴,放浪诗酒以终。其父为叶颙宰相的女婿,其为叶颙宰相的孙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