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立接泥渡边

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
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天的傍晚,站在渡口边,感受自然与时光的交织。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逍遥行乐立西风”,描绘了一个人悠闲地在西风中站立,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时光。这里的“逍遥”和“行乐”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接着,“多听秋声耳欲聋”则进一步点明时间是在秋天,耳边充满了秋天的声音,仿佛要把耳朵震聋。这里的“秋声”不仅指自然的声音,也暗示了岁月流逝的声音,给人一种时光匆匆的感觉。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在世间奔波,每个人的心力和境遇都不同,但无论怎样,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容易感受到古今的相似之处。这里“浮家”指的是漂泊的生活,而“古今同”则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生的无常。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这两句,通过描绘渡口边的自然景象,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美丽。小花朵点缀在渡口,晴天的蓼草随风摇曳,碎叶堆积在岸边,冷枫树在风中摇曳。这些景象既美丽又带着一丝凄凉,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多重情感。

最后两句“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借用了“博望槎”的典故,传说中博望侯张骞乘槎(木筏)去寻找天河,却未能成功。这里诗人用“槎撑不去”来比喻自己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而“岸头横卧树心空”则进一步以树的空心象征着内心的空虚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