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十二时行孝文》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古代子女清晨尽孝的场景,传递了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诗的前两句"平旦寅,早起堂前参二亲"是说:天刚蒙蒙亮(寅时是凌晨3-5点),子女就起床到父母房前问候请安。这里用"参"这个字特别有意思,它原本是下级拜见上级的礼节用语,用在子女对父母身上,体现了古人把孝敬父母看得和臣子侍奉君主一样重要。
后两句"处分家中送疎水,莫教父母唤频声"更具体:子女主动安排好家里的杂事,连洗漱用水(疎水)都准备好,不让父母为这些小事反复呼唤。一个"莫教"(不要让)道出了孝顺的真谛——不是等父母开口要求,而是主动观察父母的需求。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描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真正的孝心。它告诉我们孝顺不在于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日常的体贴和用心。诗中那个在天没亮时就轻手轻脚准备一切的子女形象,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
这种孝顺观念在今天依然适用,只不过"送疎水"可以换成帮父母充话费、教他们用智能手机等现代小事。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孝顺,就藏在那些不让父母操心的日常细节里。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