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杨孚宅种洛阳松柏冬雪盈树对客作
凉风十二月,蟪蛄鸣且悲。中林折枯桑,桐摧无留枝。
松柏在庭前,昔从洛阳移。蜚雪倏盈尺,松柏流水澌。
南北风土殊,动植各有宜。淮水变江橘,汳中无蜀巂。
罗浮玳瑁绝,燕地汶篁萎。隃领集霰少,况我南海湄。
君谓通神明,谁夺造化司。眄睐且适意,偶然君何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景色,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十二月的凉风和蟪蛄(一种昆虫)的悲鸣,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他提到林中枯桑折断、桐树无枝,进一步强化了冬日的荒凉感。然而,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庭院前的松柏依然挺立,这些松柏是从洛阳移植过来的,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随后,作者提到大雪覆盖了松柏,但松柏依然在冰水中屹立不倒。这里,松柏不仅是自然界的象征,也代表了人在逆境中的坚强。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南北风土差异的描写,指出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对动植物的影响。比如,淮水边的橘子到了江边就变了味道,汳中(地名)没有蜀地的杜鹃鸟,罗浮山的玳瑁灭绝了,燕地的汶竹也枯萎了。这些例子说明,环境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诗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谁在掌控自然的规律?他认为,顺应自然、适应环境才是明智之举。他主张“眄睐且适意”,即随遇而安,偶然的现象不必过分深究。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与其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不如顺应它,找到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坚韧的赞美,同时也通过南北风土的对比,揭示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无法掌控的事物,而是要学会在变化中找到内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