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广州寓所欣赏牡丹的盛景,赞美牡丹的绝代风华,同时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前四句写牡丹的惊艳之美:牡丹本就是百花之首,谁能想到这北方名花竟在炎热的岭南绽放?花瓣像剪碎的彩霞般层层叠叠,整株花如同紫色玉石雕成的华丽楼阁。这里用"明霞""紫玉"等贵重意象,突出牡丹的雍容华贵。
后四句转为议论抒情:牡丹美得连仙女都相形见绌,可见大自然造物根本不需要过分雕琢(暗指牡丹的美浑然天成)。最妙的是结尾两句——牡丹能盛放十多天已属难得,相比之下,芙蓉花虽美却经不起秋风,更显牡丹的可贵。这里通过对比,既赞美了牡丹持久的美,也暗含"好花不常开"的人生哲理。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牡丹特写镜头:先近距离展现花瓣的绚烂,再拉远镜头欣赏整体花姿,最后跳出画面抒发感慨。诗人通过牡丹表达了对极致之美的赞叹,也透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惋惜。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