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日舟中三首 其一

柳花逐东风,同向春归处。
今年许乞身,独惜春光暮。
绯桃折一枝,青瓷晓含露。
沙岸草花间,燕子飞无数。
牙樯动笙管,兰桡入鸥鹭。
自爇一垆香,絪缊短窗聚。
自煮一瓯茶,耳畔松声度。
夷旷抒天真,冲恬得吾素。
间持枣与栗,欢哗饵童孺。
怅望故山下,乱花照樊圃。
我方寻春来,归途值春去。
惟期樱笋时,放艇江淮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诗人在归途舟中的所见所感,充满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头四句点明主题:柳絮随风飘向春天归去的方向,诗人感叹自己今年终于能放下公务("乞身"指辞官),却遗憾赶上了春末。这里用柳絮和春光构成流动的画面,暗示时光易逝。

中间十二句是舟中生活的细腻描写:折一枝粉桃插在晨露未干的青瓷瓶里,岸边花草丛中燕子纷飞。船上乐声响起("牙樯"指桅杆,代指船),船桨惊起鸥鹭。诗人独自焚香、煮茶,享受茶香与松涛声。这些画面通过"绯桃""青瓷""沙岸""燕子"等明快意象,营造出闲适雅致的氛围。

"夷旷"四句转入抒情:开阔的景色让诗人感到自在,平淡的生活正合他本性。偶尔拿枣栗逗弄孩童的欢闹声,更添生活气息。这里"天真""吾素"等词,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生活的态度。

结尾六句收束全篇:遥望故乡山下的花丛,诗人意识到自己刚来寻春却逢春归。于是期待初夏时节("樱笋时"指樱桃竹笋上市的季候),能再泛舟江淮。末句与开头呼应,形成"春去—盼归"的情感循环。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柳花""绯桃""燕子"等典型春景构建画面感
2. 通过焚香、煮茶、逗童等细节展现生活情趣
3. "寻春来/春去"的时间错位制造淡淡惆怅
4. 语言清新自然,如"自爇""自煮"等重复句式强化闲适感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景物和日常活动,含蓄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含蓄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