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茯苓,一种中药材,诗人通过对茯苓的描写,表达了对它的赞美和对医学的信任。
首先,诗人提到茯苓是从松树根部生长出来的,它的名字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认可。这里,诗人用“名因象物彰”来强调茯苓的名声是因其实用价值而传播的,并非虚名。
接着,诗人说“为医君可信”,意思是茯苓作为药材是值得信赖的。他进一步说“除疾我偏良”,表明茯苓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独特的效果,自己尤其认可它的功效。
然后,诗人用“捐躯必自强”来形容茯苓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茯苓在治疗疾病时,能够帮助人体恢复健康,增强体质。
最后,诗人说“无劳问踪迹,名字在仙方”,意思是茯苓的功效如此显著,不需要再去追问它的来源,它的名字早已被记载在神仙的药方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良药。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茯苓的描写,表达了对它的高度评价和对中医药的信任。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把茯苓的药用价值和坚韧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和魅力。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