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叶纾太博惠砚二首 其一

遗我佳篇字字珍,更兼山骨琢磨新。
古贤最重琼瑶意,持报曾同砚席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赠送的砚台后写的感谢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它的妙处:

1. 收礼的惊喜感
前两句像在说:"你送我的诗每个字都像珍宝,更惊喜的是这块砚台,像从山上新采的石头精心雕琢而成。"这里用"山骨"比喻砚台原料,既显质朴又暗含文人风骨。

2. 以物喻情的智慧
第三句的"琼瑶"出自《诗经》,暗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典故。诗人不说"感谢",而说"古人最看重这种珍贵情谊",把砚台比作美玉,既显高雅又避免直白。

3. 同窗情谊的温度
最后一句最动人,点明对方是"曾经共用一张书桌的同学"。砚台在这里成为友谊的见证,让人联想到他们当年一起读书、互相磨墨的温馨场景。这种具体的生活细节比空泛的感谢更有感染力。

全诗妙在把普通的谢礼写成三重礼物:朋友先赠诗(文字之礼),再赠砚(实物之礼),而诗人回赠这首诗,最终揭示最珍贵的其实是共同成长的记忆(情感之礼)。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就像打开一个精致的礼盒,每一层都藏着惊喜。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