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洞瀑
来从不尽山,归入无底谷。
谷中鸣百雷,谷外攒苍玉。
有呼响必应,环合城墉束。
大声劈天来,千丈壁如覆。
再坠再飞起,汇此两潭绿。
雄豪化清泚,苍翠围寒肃。
满壁蛟螭痕,泉声寒佛屋。
客踞潭中砥,僧入帘中瀑。
四面和松涛,诸天奏琴筑。
神物呦潭中,中宵光上烛。
何时起行雨,一洗苍生溽。
谷中鸣百雷,谷外攒苍玉。
有呼响必应,环合城墉束。
大声劈天来,千丈壁如覆。
再坠再飞起,汇此两潭绿。
雄豪化清泚,苍翠围寒肃。
满壁蛟螭痕,泉声寒佛屋。
客踞潭中砥,僧入帘中瀑。
四面和松涛,诸天奏琴筑。
神物呦潭中,中宵光上烛。
何时起行雨,一洗苍生溽。
现代解析
这首《石门洞瀑》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瀑布景象,充满了自然的震撼力和深邃的意境。
首先,诗人从瀑布的源头说起,瀑布从无尽的山间奔涌而下,最终流入深不见底的谷底。在谷中,瀑布的声音如百雷齐鸣,震撼人心;而在谷外,周围的山峦宛如苍翠的玉石,环绕着这片壮观的景象。瀑布的轰鸣声似乎在回应着人们的呼唤,仿佛整个山谷都被这道瀑布所包围。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瀑布如同从天而降,劈开了天际,千丈高的悬崖仿佛被瀑布的力量所覆盖。瀑布在坠落的过程中,不断飞溅,最终汇入两个碧绿的深潭。原本雄浑的瀑布在潭中变得清澈而宁静,而周围的苍翠山峦则给人一种寒冷肃穆的感觉。
诗人还注意到,瀑布的痕迹仿佛蛟龙在壁上留下的足迹,泉水的声音在寺庙中回荡,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游客站在潭中的石头上,仿佛置身于瀑布的帘幕之中,而僧人的身影则消失在瀑布的水帘后面。四周的松涛声与瀑布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天地间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最后,诗人想象潭中隐藏着某种神物,它在深夜中发出光芒,预示着何时会带来一场大雨,洗去人间的炎热与烦躁。这种想象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哲理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奥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瀑布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奥秘的思考。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与美丽。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